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信用动态
海关总署:海南自贸港对“二线口岸”通行企业实施信用分...
海关总署11月18日举行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情况介绍通报会,记者从现场获悉,海关总署对照既“放得活”又“管得好”总要求,认真建设海关监管制度体系,健全重大风险防控体系,扎实推进封关软硬件建设,深入开展压力测试,全面做好2025年12月18日封关运作海关准备。据悉,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一是封关运作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已准备就绪。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4个海关封关保障项目已全部投入使用。10个“二线口岸”通过国家验收,监管设施设备具备启用条件。海关智慧监管平台已上线运行,功能完备、运行顺畅,满足封关运作海关监管需要。二是海关监管制度体系已建设完成。海关总署已发布5项政策制度和公告,海口海关出台12项关级公告,制定13项内部操作规范性文件,与封关运作相适应的海关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三是封关运作测试演练全面推进。海关会同海南省有关部门组织省内300余家企业开展“全流程、全要素、全覆盖、大样本、实战化”测试演练,涵盖加工增值率核算、“一、二线”通关、岛内流转、应急处置等业务场景,不断查漏补缺,完善提升,确保全岛封关后“二线口岸”运行畅顺。四是海关监管风险防线持续加强。聚焦封关后的业务场景,细化制定200余项风险防控措施,运用新技术构建风险预警大模型,实现全链条风险智能防控。成立业务运行监控中心,强化对风险的预警分析、监控指挥、联动处置。持续重拳打击离岛免税“套代购”走私,织密织牢反走私安全防线。五是关地协同共管机制全面建立。配合海南省制定封关政策10余项配套管理文件,构建对“零关税”、加工增值、放宽贸易管理货物的全链条闭环管理。联合海南省营商环境厅建立“二线口岸”通关信用管理制度,对“二线口岸”通行企业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推动海南省健全“二线口岸”非海关监管通道反走私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关地协同共管机制,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六是封关运作人力和组织保障已整体到位。完成10个“二线口岸”海关人员配置,组织开展业务及实操培训52期,提升一线关员监管能力。开展大宣传、大宣讲,组织宣讲团进市(县)、进园区、进企业,开展政策宣讲40余场,覆盖2万余人次。
查看详情 >>
国家药监局: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促进我国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进一步严格二手车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合规审查、持续推动二手车出口健康发展等三方面推出6条具体举措。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通知》并非单纯的“约束性监管”,而是以“引导”推动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通知》既通过明确规则划定行业底线,促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更通过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全行业“合规提质”,为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扫清障碍。 《通知》要求,进一步严格二手车出口管理。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的车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指导本地企业补充提交该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内容包括出口国别、车辆信息、提供售后服务的网点信息等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对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 上述负责人分析指出,这一要求将“售后责任”与“出口资格”直接绑定,推动企业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长期思维,将引导行业聚焦“真实二手车”的价值挖掘。企业需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转向“提升二手车品质与信息透明度”,例如建立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向海外消费者如实披露车况;针对不同出口国标准,优化车辆配置,让中国二手车以“优质、透明”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 同时,《通知》以“负面清单”明确自律红线,消除“模糊地带”。《通知》提出,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督与动态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及出口竞争秩序。 《通知》附件《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精准列出七大违规行为,涵盖出口禁止出口的车辆、伪造机动车登记证书和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不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等行为。 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发布的政策将推动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 《通知》还提出,完善出口配套体系。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立足长远发展,引导出口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共同做好售后服务,保障维修配件供应及技术支持。要促进出口企业与物流、金融、第三方质保机构等供应链配套企业的交流合作。要探索发展专门面向二手车出口的交易市场,开展二手车出口整备、检测、报关、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为二手车出口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四部门发文:加强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推动全行...
日前,记者从商务部获悉,为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促进我国二手车出口健康有序发展,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四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二手车出口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进一步严格二手车出口管理、进一步加强合规审查、持续推动二手车出口健康发展等三方面推出6条具体举措。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发布的《通知》并非单纯的“约束性监管”,而是以“引导”推动健康发展的系统性方案。《通知》既通过明确规则划定行业底线,促使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更通过配套支持措施,推动全行业“合规提质”,为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扫清障碍。《通知》要求,进一步严格二手车出口管理。严控新车以二手车名义出口。自2026年1月1日起,对申请出口距注册登记日期不满180天(含180天)的车辆,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应指导本地企业补充提交该车辆生产企业出具的《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内容包括出口国别、车辆信息、提供售后服务的网点信息等并加盖生产企业公章,对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车辆,不予发放出口许可证。上述负责人分析指出,这一要求将“售后责任”与“出口资格”直接绑定,推动企业转向“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长期思维,将引导行业聚焦“真实二手车”的价值挖掘。企业需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转向“提升二手车品质与信息透明度”,例如建立二手车检测评估体系,向海外消费者如实披露车况;针对不同出口国标准,优化车辆配置,让中国二手车以“优质、透明”的形象进入国际市场。同时,《通知》以“负面清单”明确自律红线,消除“模糊地带”。《通知》提出,建立企业动态管理及退出机制。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本地二手车出口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照《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对企业开展日常监督与动态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及出口竞争秩序。《通知》附件《二手车出口不诚信行为负面清单》精准列出七大违规行为,涵盖出口禁止出口的车辆、伪造机动车登记证书和售后维修服务确认书、不履行质量保证义务等行为。业内专家认为,此次发布的政策将推动二手车出口从“规模增长”迈向“价值增长”。《通知》还提出,完善出口配套体系。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要立足长远发展,引导出口企业与汽车生产企业、海外进口商共同做好售后服务,保障维修配件供应及技术支持。要促进出口企业与物流、金融、第三方质保机构等供应链配套企业的交流合作。要探索发展专门面向二手车出口的交易市场,开展二手车出口整备、检测、报关、物流等“一站式”服务,为二手车出口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保障。
中央网信办:从严整治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
记者11月14日从国家网信办获悉,近期,有网络账号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涉嫌虚假宣传和网络侵权,严重破坏网络生态,造成不良影响。网信部门严厉处置“百货超市小店”“娜娜好物联盟”“环球护肤美妆甄选”等一批违法违规网络账号。同时,督促网站平台发布治理公告,举一反三,开展集中清理整治,目前已累计清理相关违规信息8700余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下一步,网信部门将继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对恶意营销账号,发现一批、处置一批、曝光一批,维护良好网络生态。
6部门: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行动已查办案件逾1...
今年4月,国务院食安办等6部门联合印发《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综合治理方案》,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综合治理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截至目前,专项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累计查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案件13180件,涉案金额2331万元,罚没款9038万元,其中89件已移送公安机关。近年来,食品添加剂话题受到高度关注。消费者担心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将其当成过期变质原材料的“遮羞布”、以次充好的“障眼法”、掺杂使假的“鬼把戏”。据介绍,通过整治行动,一些重点区域、重点品类的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但部分领域仍存在屡禁不止、反弹回潮的风险。在监督抽检方面,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完成食品添加剂项目抽检227.45万批次,检出不合格样品2.12万批次,不合格率为0.93%,较去年同期下降0.02个百分点。从抽检结果看,饮料、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乳制品等7个大类食品未检出不合格样品;粮食加工品、糕点、饼干等14个大类食品不同程度检出食品添加剂违规使用,主要涉及漂白剂二氧化硫、甜味剂甜蜜素、防腐剂脱氢乙酸等。针对肉制品等高频消费品类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监管措施正持续加码。新版肉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已明确要求肉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并明确用量和种类。制定热加工熟肉制品生产等6个风险管控清单,指导企业开展“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确保食品添加剂合规使用。制定肉制品生产监督检查操作指南,将肉制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贮存、使用、记录等作为日常检查重点。针对饮料领域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问题,在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中,要求生产企业建立产品配方管理制度,列明配方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依据和规定使用量,确保成品中食品添加剂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规定。对于近年来涌现的新技术新产品,《非浓缩还原果汁 橙汁》等行业标准,规定非浓缩还原橙汁等产品中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京玉表示,部分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健康,也透支了行业信任。协会将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倡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研发投入,推行“非必要不添加”理念,降低对食品添加剂的依赖。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