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风破浪 信立滨海

发布时间:2025-08-22|来源: 滨海新... |浏览次数:211|专栏: 典型案例 分享到:

天津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精神,始终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效能、涵养城市文明的核心战略工程。坚持制度引领、减负增效、惠民便企、多元共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信”动能。

筑牢信用制度根基    

织密服务平台网络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先后印发《滨海新区贯彻落实<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任务分工》等多项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常态化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构建“平台、网站、移动端、自助终端、服务窗口”5端融合服务体系。完善区级、开发区(功能区)、街镇三级信息报送网络,连续三年编制《天津市滨海新区公共信用信息目录》,以2024年版目录为例,112家信用单位,13871项公共信用信息被纳入其中,累计归集公共信用信息达2632万条。“信用滨海”网站访问使用量突破1.1亿次,累计发布政策文件、诚信文化宣传和典型经验做法达2.8万余篇。

深化信用惠企举措    

赋能监管与融资发展

区司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办组织编制实施柔性执法“三张清单”。其中包括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72项、一般违法行为从轻行政处罚清单359项、初创企业行政指导清单66项。实施以来,全区不予行政处罚385件,从轻减轻处罚189件,免罚金额800余万元,轻罚金额310余万元。不断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在房地产中介、机动车清洗等9个方面开展联合抽查。今年以来,联合抽查领域达56个,压减检查频次1153户。

依托天津市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新区自主研发科技企业评价积分,与16家银行联合推出“科创积分贷”,累计为400家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授信30亿元;结合商会信用评价,创新研发“商会贷”,实施整体打包授信、后续分步放款模式,累计解决信用融资近10亿元;设立5000万元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推出“滨担贷”“滨评贷”“滨融贷”等特色金融产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累计达113.8亿元。

创新信用审批模式    

拓展便企惠民场景

天津滨海新区实施最简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已在旅行社设立、道路货物运输经营等26个事项中出台实施办法,实现“一表一诺”极简化审批,累计办理量超1.5万件,办结时限压缩90%以上。在市场监管领域,对守信企业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服务机制,给予容缺受理、优先办理等便利举措,今年以来,享受该优惠政策的企业达1512家。

持续拓展守信激励场景,依托天津个人信用分——“海河分”,在文旅、医疗、养老、购物、体育等18个大类,建立40余个应用场景。守信市民凭借良好的个人信用,可领取政府消费券,在租房、旅游、健身时享受专属折扣,还能参与不定期开展的体育赛事、演出等活动门票抽奖。

构建信用共治格局    

助力司法纾困与基层善治

天津滨海新区在全国首创预担保企业保全白名单机制,通过“法院+金融机构+公证”多方联动,创新将银行“保函”引入执行领域。企业涉诉时,可凭保函替代账户冻结,有效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该机制实施以来,累计出具保函金额9.96亿元,适用财产保全案件215件,为企业释放流动资金6.8亿余元,护航企业963亿元资产保值增值。

创新构建府院联动机制,在融资租赁、商业保理领域建立信用担保保全机制。信用状况优质的企业申请诉讼财产保全时,可凭自身信用担保,免除提供担保财产或保险,显著降低资产占用与诉讼成本,提升保全效率。该项机制实施以来,适用案件逾1000件,涉及保全标的规模超10亿元。

同时,积极探索基层治理信用解决方案。南台村、大埝村通过建立信用积分体系,推动信用承诺在乡村基层治理中落地应用。遵规守约的村民可获得积分并兑换物品,形成“承诺-践诺-兑诺”的完整闭环。机制实施以来,两村累计参与兑换600余人次,兑换金额达1万余元。这一举措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为打造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