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0二四年“诚信之星”发布 ,来自广西的小伙上榜

发布时间:2025-07-07|来源: 新华社 |浏览次数:17|专栏: 信用动... 分享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建设,推动形成守信践诺的良好社会风尚,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了2024年“诚信之星”。

广西非遗传承人兰培文入选

此次发布的“诚信之星”分别是:山西省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南石店村村民刘平贵、李继林夫妇,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茂旗满都拉镇巴音哈拉嘎查牧民、护边员阿迪雅,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黑龙江省漠河市分公司北极村支局投递员王秀珑,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副所长姜经纬,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金南镇退役军人服务队队长於如桂,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远泰食药用菌研究所所长谢远泰,广西壮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培文重庆市铜梁区巴川街道袁家社区居民陈淑梅,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艾湾村村民刘金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镇哈尔莫敦村村民付志周。


发布现场播放了“诚信之星”先进事迹视频短片,“诚信之星”讲述了自己的诚信追求和人生感悟。他们有的以诚立身、自强不息,身处困境仍然不忘履约践诺、言信行果;有的谨守誓言、履职尽责,多年如一日巡守边疆、兴边造林;有的言出必践、敬业奉献,用自身行动书写岗位故事、塑造职业形象;有的诚信经营、勤业精业,带领乡亲一道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他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是诚信价值理念的模范践行者,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为“诚信之星”颁发了证书和奖杯。


一起来看看他的诚信事迹吧!

↓↓↓


“90后织郎”兰培文:

诚信作笔,绘就民族文化传承长卷


兰培文,1994年4月出生,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人,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代表,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壮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位“90后”青年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带头做大做强壮锦产业,大力帮扶当地妇女就业,壮大壮锦人才队伍,让千年壮锦重焕生机,为传承壮锦技艺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返乡创业青年逐渐蜕变成为非遗传承领军人物。多年如一日初心不改,只因他心中有梦,以及为此许下过的四份庄严的承诺。

以诚立心,用行动传承非遗瑰宝

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已有上千年历史,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这是清朝举人莫震在《忻城竹枝词》中描述的情景。兰培文就在这历史底蕴深厚、织锦氛围浓厚的环境里长大。他的姑奶是当地备受赞誉的绣娘。小时候,姑奶常端坐在织布机旁认真织锦、绣花、唱山歌,教兰培文织壮锦。兰培文因此打小就爱上了壮锦,爱上了传统文化。

一次,姑奶在制作“背带”时,望着手中的织物,不禁叹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工艺,怕是要被现代快节奏生活给‘冲’没咯。”彼时的兰培文,毫不犹豫地回应:“姑奶,以后我接着做!”

为了这句承诺,2015年初,21岁的兰培文结束了在广东从事医疗器械销售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他用身上仅有的5千元向表哥购买了2台织机,开起了壮锦店铺,决心将壮锦工艺传承、发扬下去。

创业初期,困难接踵而至。壮锦织造工序繁杂、成本高昂,产品款式局限于传统的被套、床单,难以作为日常消费品推广,店铺货物积压严重。而且,忻城会织壮锦的人少之又少,仅有的几位织娘也都是年事已高的老人。面对重重困境,兰培文虽有过迷茫、苦闷,但他始终坚守着当初的承诺,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

为了让壮锦融入现代生活,兰培文大胆创新。他调整壮锦的厚度、颜色、材质,融入现代流行元素,将壮锦变成了旗袍、马面裙、高跟鞋、西装,甚至是芭比娃娃身上的服饰。这些创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受到消费者的热烈欢迎。

集裁、织、绣等技能于一身的兰培文在2021年被评为广西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神圣的荣誉和使命,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与决心,他庄严承诺:传承壮锦非遗,让古老壮锦走出大山。

以诚经营,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忻城壮锦打开市场后,兰培文和表哥成立公司,那段时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政府工作人员找到兰培文问:“可不可以用壮锦带富群众?”

“我是壮家儿郎,我会的一定全部教给大家!”兰培文的回答斩钉截铁。

2017年,忻城县在大夫第旧址打造壮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打通“非遗+扶贫”“旅游+扶贫”产业链。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兰培文又建立广西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用“企业+壮锦培训+织娘”的模式,将诚信基因注入每个合作环节:免费传授技艺时毫无保留,产品销售中童叟无欺,就业帮扶上说到做到。这份源自心底的诚信,让1400名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让1万余人次在公益培训班中收获技能,更让壮锦技艺真正转化为富民产业。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政府支持下建设示范基地时,他主动提出“扶贫资金要经得起检验”,建立透明化的资金使用台账。这种“诚信办企、阳光做事”的作风,让企业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更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50万元。

以诚为本,在创新浪潮坚守文化根脉

兰培文不仅织得一手好壮锦,还拥有天然浑厚的好嗓音,是广西山歌的王中王。为进一步发扬壮锦文化,2019年,兰培文把自身各类资源整合调动起来,在自己的壮锦生产基地,自发筹建打造忻城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传唱基地,并开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山歌直播间”,通过“山歌+壮锦+N”的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大力推广壮锦,致力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助力家乡振兴。

他坚持“文化传承容不得半点虚假”,直播间里,他拒绝任何夸大宣传,坚持“壮锦文化要讲真话”,这份诚信让壮族服饰在“三月三”等节日成为现象级爆款,订单量连续三年增长超200%。

随着订单量剧增,有人劝兰培文采用现代机械技术代替手工织机,这样既能提高生产速度、节省人工成本,还能生成多样图案。但兰培文果断拒绝:“壮锦图案的纹样是其灵魂,创新不能丢了根本。”

在兰培文的壮锦加工作坊,有着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纹样精度、色牢度、缝制工艺都要经过严格检验,不合格产品一律返工。他始终坚守“工艺不可减、纹样不可乱”的诚信创新底线,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口碑。他的壮锦产品屡获大奖,“壮锦高跟鞋娃娃”斩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壮锦作品多次荣获广西工艺美术相关奖项,还代表广西参加“中泰文化交流展”等活动,获得国内外一致称赞。

传统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非遗产业也迅猛发展,但兰培文并没有停下脚步,作为广西来宾市唯一一位文学艺术界代表参加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讲话。返回忻城后他第一时间回到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此时在他的心中又萌生了一个更大的承诺:立志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民族文化传承人。

以诚搭桥:让文化传承永续发展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长,兰培文对壮锦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日益增强,对诚信的重要性更有体会。他深知,文化传承发展、诚信风气培育不是个人的事,需要众人参与。兰培文主动投入培养民族文化继承人的公益事业,主持“壮锦技艺·复兴行动”“壮锦‘益’传承”等志愿服务项目,深入社区、村屯、中小学校,开办公益性“壮锦技艺”培训班,带动6万余名学生和居民重传承、守承诺。

兰培文深深感受到,壮锦这一中华文明的民间瑰宝,要想得到传承,必须要有后备人才。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参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来宾市职业教育中心等院校合作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共同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从师资筛选到课程设计都亲力亲为,他用五年时间培养出了300余名年轻传承人。

兰培文秉承初心十年坚守,用诚信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绣出了一张精彩的“文化名片”,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出家乡新貌。


文章搜索